最近,6岁的小豆(化名)总爱眨眼、揉鼻,清嗓子,妈妈以为孩子过敏性结膜炎、咽炎的老毛病又犯了,照着以前的治疗经验给孩子滴眼药水,口服利咽药物,然而半个月下来却没有任何效果,这才赶紧带孩子到儿童医院就诊。
在做了相关检查后,医生告诉她,孩子患上的不是过敏性结膜炎和咽炎,而是有些麻烦的抽动障碍。
而临床上,像小豆这样突然出现眨眼、清嗓、清嗓子等异常举动,最终被诊断为抽动障碍的患儿不在少数。
什么是抽动障碍
小儿抽动障碍是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,又称多发性抽动障碍,是一种慢性、神经、精神、心理障碍性疾病。
多见于男童,多于4~12岁起病,反复发作。发病时,患儿会产生不自主地、突然地、快速地、重复地抽动,同时伴有不自主地、暴发性地发声和秽语。
些患儿会逐渐产生语言障碍,有些则会模仿他人的语言、表情、动作。
小儿抽动障碍的病情时轻时重,紧张、疲劳、睡眠不足、焦虑时,病情可加重;精神放松、睡眠后可减轻或消失。
目前病因还不明确,考虑与遗传缺陷、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以及电子产品使用过度有关。
中医认为,小儿抽动障碍属于“慢惊风”、“筋惕肉瞤”、“肝风”、“抽搐”、“瘛疭”等范畴,而其中尤以“慢惊风”及“肝风证”居多。
在宋•钱乙的《小儿药证直诀•脉证治法》中就有提到:“凡病或新或久,皆引肝风,风动则上干头目,目属肝,风入于目,上下左右如风吹,不轻不重,儿不能任,故目连劄也。”描述的就是患儿由于肝风引起的,与抽动障碍症状相似的眼睛频繁眨动。
认为由患儿的先天禀赋不足、后天失养、外感风邪,以致肾阴亏损、脾虚生痰、肝亢风动、心神不宁、阴虚痰火所致。
从临床表现来看主要分为运动性和发声性两大类。
运动性抽动是头面部、颈、肩、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、突发、快速收缩运动。如单一的眨眼、鼻子动、嘴动、耸肩、手胳膊动、腿脚动,复杂一些如面部动作和表情、头部及肢体的姿势和动作、屈身扭动,甚至有猥亵、自虐行为等。
发声性抽动是由于口鼻、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,通过鼻、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。如简单的咳嗽、清嗓子、抽泣、吹口哨、动物或鸟叫声,复杂一些如秽语、模仿言语、重复言语、言语停顿等。
抽动障碍怎么治疗
目前用于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西药主要有氟哌啶醇、硫必利、阿立哌唑、可乐定贴片等,且需要长期服药(至少在1-3个月以上),由于这类药物少数情况下会产生嗜睡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,停药后又有反复发作的可能性,使治疗难以长期坚持。
中医以息风止动为基本治疗原则。根据疾病的不同证候和阶段,分清正虚与邪实的关系,辨证论治。
实证以平肝息风,豁痰定抽为主;虚证以滋肾补脾,柔肝息风为主;虚实夹杂证治当标本兼顾,攻补兼施。
由于本病具有慢性、波动性的特点,故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,可配合针灸、耳豆、推拿等法综合处理。由于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中凸显出较好的疗效,且无相关神经系统副作用,广受患儿家长接纳。
如果家长想了解我院的治疗方法可以在线咨询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