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留言:
“我家的孩子已经2岁9个月了,现在还不会说话,偶尔会叫爸爸妈妈,没主动语言”
“我家孩子3岁了还不说话,是不是自闭症”
“我家孩子语言少,理解力也差,想要什么都是拉着你的手去拿或者哭”
类似留言还有很多很多,家长们的焦虑大部分也“如出一辙”。
但家长是否想过,自己为孩子的语言落后问题踩过哪些雷呢?
下面这些你不以为意的小事影响着宝宝说话
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
无论是电视还是手机,只是宝宝被动灌输的语言模式。
电视视频节目的语言,对宝宝来说是单向输入,如果不陪宝宝,经常把宝宝扔给电视,就容易阻碍他的语言发展。
常食过于软烂的食物
很多宝妈都会担心宝宝嚼不烂、不好消化,而让宝宝总吃过于软烂的食物。
却不知道这样做,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。就会导致宝宝发音不标准、口吃。
临床上因为辅食过软过细造成宝宝语言问题的实例可不在少数。
他不说你就懂,他就不用说
宝宝指着桌子一“嗯”,妈妈马上就知道要喝水;宝宝指着冰箱一“啊”,家长就知道要吃苹果。
宝宝一句“嗯啊”家长就能立刻理解,并满足宝宝的需求。
这种“心有灵犀”非常不利于宝宝的语言发育。
宝宝会觉得:我不用费劲说话就能得到满足,那我就不用说了
其实,平时有意“为难”一下宝宝,反而能增加他表达的欲望。
2岁以后,当他指着某处大叫时,你要假装听不懂的样子。
然后告诉他喊叫并不能让妈妈明白你要什么,然后问他你是要碗?筷子?还是勺子呢?
当宝宝清楚表达自己要勺时,你再给他。
如果打滚哭闹就是不说,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发音口型或发音欲望时,也可以适当满足宝宝需求。
你说话太快,宝宝跟不上
有些家长说话速度太快,没有给宝宝一个充足的时间,让他“听到→理解→回答”,这样宝宝会很难接收到有效信息。
当宝宝下意识地追着你说的内容去听,这时候他的大脑和语言无法同步,就有可能会导致口吃或不爱说话。
不停指责孩子发音
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,肯定有吐字不清晰,甚至沾染了其他口音和错误发音的地方。
这个时候不要模仿他,你只要用正确的发音重复一遍他的话就可以了。
这些原因是家庭中常见的,但孩子语言落后,更多的是构音器官障碍和神经发育问题引起的,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语言相比同龄孩子有很明显的落后情况,需要带孩子先做个检查。
我院治疗语言障碍方法
确诊病情以后,我们就能有目的的治疗,即“医教一体·多学科康复诊疗体系”,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体具体情况。
如果单纯是语言方面的问题,那么治疗相对的就要容易一点。
如果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,就需要一起协同治疗。
药物治疗
针对于部分孩子,会涉及到一些药物治疗
比如:
有的孩子脑发育不良,进而影响到了语言中枢系统,造成语言发育迟缓。
这个时候,就需要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,来进一步的改善孩子的脑功能。
即便是如此,家长们都应该认识到,迄今为止,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药物能够全面地治疗语言发育迟缓,提高其语言发育程度。
它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治疗方法。
中医治疗
医教一体的医,注重于中西医相结合。
祖国传统医学对语言发育迟缓的记载相对较多,主要隶属于“五迟”之中的“语迟”范畴。
“脑为元,神之府”。比如,可以配合采用头针为主的针灸治疗,改善孩子的语言情况。
对促进脑细胞功能发育,对提高语言发育水平有一定的疗效。
认知训练系统
结合了孩子的心理特点,有针对性的开发了五大产品特色,提升认知能力、注意力、记忆力、观察能力。
语言训练
我们在接诊时,遇到很多小孩家长都会问:“为什么孩子要做语言训练?”其实,孩子语言问题并不是单一的,会伴随着行为、情绪等障碍。
通过训练的干预,这些行为及语言问题都会得以矫正。这一部分,也是我们医教一体中所强调的教的方面。
专业的语言老师会给孩子做详细的语言评估,看看目前在哪个阶段,有什么语言上的问题……然后,再制定针对性方案来训练,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、认知能力。
训练方法
●认知理解训练、感觉统合训练
认知能力是发展内在语言的基础,以轻松生动或游戏的方式,可以提供给孩子各种感觉与语言的刺激。
孩子有说话的欲望,对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之后,然后再去训练说话,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,还能够收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。
除了语言老师的训练以外,父母也需要积极配合参与进来,在生活中应用语言治疗的方法和策略,帮助孩子改善语言问题。>>>点击了解孩子适合哪种治疗方法